感恩、眷恋、寄语

发布时间:2012-07-02  |  作者:赵新全  

  去年年底,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安排,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担任所长一职,周末在成都生物所办公室,在西高所所网站看到武云飞等前辈发表的纪念性文章,使我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往日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朝夕相处的战友,我百感交集,一种难舍难分感受由然而生,我眷恋青海,留恋我所钟爱的高原生态科学研究事业及管理工作。

  在去年离开西高所之前,特提请中国科学院党组将我科研业务工作继续保留,以便完成我未尽的事业。在青海工作近30年的岁月,使我从一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生态学研究的学者及科技管理者,见证了西高所30年来沧桑变化,尤其是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研究所的巨大变化,这些无不凝聚着全所职工辛劳与汗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感谢西高所各位无私的奉献和对我工作关怀与支持。我一直认为是西高所这片沃土养育了我,是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我得到成长。在此,我向所有为此付出辛劳的同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是你们让我在西高所所体会到了“成就”二字。

  在西高所工作的三十年,我的科研工作概括起来在三个方面、三本书、三项获奖成果。典型动物分子进化与适应,我们首次从分子水平上开展青藏高原特有动的适应进化研究。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不仅对本区而且对毗邻地区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因子及其动态过程,在生物的发生、发展及其适应机制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从而为人类揭示在极端生境下生物进化适应的奥秘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地。通过对极端生境下物种的进化过程、物种适应性与抗逆性的遗传和繁殖及生理生态特征适应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阐明高原物种的起源模式、种群分布式样、生存适应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发现对人类有用的新型基因与生物资源,为促进该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球变化已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威胁,表现在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植物物种多样性迅速下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固定能力下降、植被及土壤的退化等。另一方面,高寒草甸物种及生态系统为在其栖息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而使得自身代谢方式、遗传特性、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发生适应性变化,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持续生存的能力。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在现代时间尺度上发生怎样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又将使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响应?高寒草甸物种采取什么样的响应机制来应对气候变化?高寒草甸植被生产量与环境因素间适应与响应的耦合关系;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将如何改变?这种变化将会怎样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将会怎样反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碳水耦合机制,这不仅是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同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不仅从区域本身响应全球变化,而且通过一系列作用过程在周边地区和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引起的连锁反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青藏高原地区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性矛盾逐渐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使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大规模退化,草地退化、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势日益严峻。为维护青藏高原乃至我国的生态安全,我们的研究区域选择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开展了典型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和过程研究,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将惠及三江流域乃至全国人民,不仅关系到源区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与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牧民生存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意义极其明显。以上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是刻意标榜自己,与大家分享是希望大家更多思考,处理国家需求与科研工作兴趣的关系、区域优势与开放合作、战略思考与脚踏实际。一句话,在青藏高原,只要我们抓住地域优势,能做出让世人称赞的科学贡献与科研业绩,衷心地祝愿科技人员不辱使命,做出更大的成就,有朝一日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让我们为选择了青藏高原而骄傲和自豪!

  回顾过去,面对未来,总结经验,检讨得失,我更加感觉到全所上下同心同德的重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不断增强信心的同时,必须明辨我们面临的挑战甚至困难,必须真正理解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对此,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总结。

  (一)必须坚定不移抓发展

  西高所在过去的岁月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不断的进步,经受住各种矛盾涌现的复杂局面考验,保持项目经费和科技产出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牢牢地把握住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一丝一毫不动摇。实践证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统一意志和凝聚人心的基础。一个和谐研究所的建立必须要有全所上下(包括学生和离退休老同志)对发展取得的一致共识和矢志不移的努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所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综合实力有所提高,但与我们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还不够相称,与具有的较好工作基础还不相适应,与全面的创新跨越要求还不相符合,要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必须将科研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将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结合,将服务地方与国际战略结合。对此,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心存一种忧患意识,还需要全所上下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

  (二)必须坚持不懈抓落实

  我们能够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圆满地完成创新工程的任务,主要取决于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扎实工作,取决于全所上下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干工作,不仅要认识到位,更重要的是行动要跟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实验室内的阳春白雪,更不能止步于对国家需求的空谈,我们必须发挥西高所为国家和地方需求服务的传统和优势,真抓实干,不胜不休,不断增强研究所的特色,提升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看到,同样的基础,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机遇,工作成效的差距往往就是真抓实干程度上的差距。我们的科研工作应该更加求真务实,更加深入生产一线,更加注重引领示范,更加关注交叉融合。要切实把发展战略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的行动中,使我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凝聚成排除万难的合力。

  (三)必须持之以恒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动力,而塑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支撑队伍则是一个研究所长期的任务,其中,各级骨干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青年梯队培养则是核心。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能够正确把握、沉着应对、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研究所发展历程中的新突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拥有一支逐步成熟、日益坚强的管理和科研骨干队伍。实践反复证明,与先进研究所的差距往往首先是人才队伍的差距,人才队伍之间的差距往往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团队素质上的差距。要推进研究所的创新跨越,必须着力建设一支作风品德正、业务素质高、胸怀全局而愿意为研究所奉献的核心骨干队伍,这是不断开创事业、谋求发展的重要保证。

  同志们,今后几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落实“一二三”方案,实现西髙所创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应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继续从细节入手,积极搞好统筹与监管、公平与效率、学科凝练与学科储备、引进人才与稳定人才、绩效优先与成果共享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不断推动研究所的和谐、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正处于国家加快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全所政兴人和的局面正在形成。

  我有理由相信,西高所在院党组和分院的大力支持下,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必将更上一层楼,抓住机遇,乘势而进,迎难而上,开拓奋进,把西高所所真正建设成为中国科学院在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方面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祝愿西高所的明天更美好!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23号 电话:0971-6143530 传真:0971-614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