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祝福和缅怀我所老前辈

发布时间:2012-07-23  |  作者:张兴琪  

  秋风飒爽,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迎来了五十周年庆典。值此激动人心之际,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为我所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些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因为有了他们的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开拓进取,我所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如今已屹立于国内科研之林,为高原生物学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岁月如歌,我是1980年来到海北站,跟随许多前辈共同在站工作。如今已有三十多年,人生的经历总有许多事情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记得当时野外条件相当艰苦,只有一排小平房,夜晚没有电,许多人住的是帐蓬,但像夏武平、周兴民、皮南林、杨福囤、张晓爱、张金霞、梁杰荣、郑生武、刘季科、乐炎舟、贲桂英、张树源、李建华、张宝琛、李家藻、杨涛、朱桂茹、赵宝莲、王在模、樊乃昌、周文扬、王祖望、沙渠、周立、魏善武、张松林、翟志刚、王德须、周荣福、马庆海等老一辈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以苦为乐,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他们已经退休或调出,有的已经去世,对于健在的衷心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在此短文中,回顾几位已去世的前辈作为所庆纪念,旨在使新一代人了解过去,不忘海北站那段艰苦岁月,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不断加以发扬光大。

  夏武平先生,1918年5月19日出生,河北省柏乡人,1945年2月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1945年进入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兽类分类学、生态学、能量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人口学研究,被公认为我国兽类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主持《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长江三峡和湖北神农架自然疫源地调查》、参加《中国动物志(鸟、兽、寄生蠕虫等)》、《反对美帝细菌战的研究工作—昆虫和田鼠部分》等三个项目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后两项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长爪沙鼠综合防治及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他的远见和睿智,西北高原生物所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创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先河。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途径模式的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的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一、三集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集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是最早提倡和领导我国进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点研究的先驱之一。他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同时还选派年轻同志赴美、英等国进修学习,为研究所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夏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献身科学、严于律己、勤奋敬业的崇高品质和光辉人生,是当今科学家的典范。

  皮南林先生,1933年11月23日出生,江西省清江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畜牧系,研究生学历,曾担任海北站站长、生态研究室主任、业务处处长等职务,是中国家畜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畜牧兽医学会和青海省草原学会常务理事,1986年6月晋升副研究员,1992年9月晋升研究员。毕业后为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先在中科院青海分院工作,不久调来我所,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生态、鼠类生物学、畜牧生态学和家畜气体能量代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青海省(祁连山、玉树地区)野生动物调查、《高原鼠兔种群消长规律及食性、食量的研究》、《高原水貂病防治与饲养、管理的研究》、《青海马麝及白唇鹿生态学的研究》、《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方案及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研究》、《高寒草甸反刍动物气体能量代谢的研究》等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编著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一集)》、《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及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从事的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很好成绩,在野外的工作实践中,严格要求学生,给他们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其中涌现出了像赵新全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为青藏高原生态学、畜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皮南林先生是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创建人之一。他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杨福囤先生,1941年5月2日出生,陕西蒲城人。1963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至华北生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1月到我所工作,曾任青海省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从事植被和植物生态学研究三十余年,领导和参加了多次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草场资源、藏药资源及冻土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多年冻土相互关系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对青海高原牧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环保等方面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已发表论文、译文50余篇,多篇被国外《生物学文摘》杂志所引用,四篇论文获青海省优秀论文奖。参加编著《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草地生态研究方法》、《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人合作翻译出版《草地第一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这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填补了我国高寒草甸定位试验研究的空白。杨福囤先生也是海北站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年环境异常艰苦、条件设施很差的野外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野外科考任务。

  梁杰荣先生,1937年10月出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主要从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分别对贵南的木格滩和天峻县的阳康地区组织了多学科人员参加的高寒草原的考察,还对动、植物进行综合考察,获得大量标本,收集到前人未得到过的珍贵资料,为海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曾发表《青海省盘坡地区鼠类数量配置及其与草场植被、土壤的关系》、《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高原鼠兔的家庭结构》、《高寒草甸弃耕地内鼠类的数量配置及对植被演替的影响》、《根田鼠生命表和繁殖的研究》、《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动物热值的测定方法》、《实验室种群的研究》等文章。为我所的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往事如烟,虽然几位前辈已经离开我们,但我相信,他们开创的学术思想和事业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不断的继承和发扬,谱写我所新的辉煌。

  最后我将夏先生给海北站的题词抄录于下,让新一代青年人了解野外工作是何等的艰辛。“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

  多年来,在“牦牛精神”的激励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海北站已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台站和国家科技部野外观测研究站,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高寒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基地。愿夏先生倡导的高原“牦牛”精神,永远激励我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23号 电话:0971-6143530 传真:0971-614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