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 报纸中的西北高原所

旧时光|“报纸中的西北高原所”(十)

发布时间:2020-05-22 

  回顾历史,纪念先贤,开拓视野,启迪后人,传承“牦牛精神”,希望通过展现旧报纸里西北高原所的历史时光,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新闻报道,再现我所成立、发展的历史风云,力图在真实的时代背景下,展现西北高原所的发展、传承、求索历程。 


  2004714日 人民日报 第十一版 

江河源区退化草地又生新绿 

覆盖度增加  草产量提高 

  本报北京713日讯 记者武卫政从中科院获悉,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课题“江河源区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执行两年,已趋成熟,示范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据课题组王启基研究员介绍,江河源区是长江、黄河发源地的简称,包括青海省的果洛、玉树两个州和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区,其退化草地面积达730万公顷。从2002年开始,课题组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沁县和达日县,运用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在大面积次生裸地(俗称“黑土滩”)人工种植优良牧草1.5万亩,在仍有部分草皮层未被破坏的重度退化草地上,人工改良草地1.5万亩,建成了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核心示范区。 

  在海拔4000米的示范区内,治理后的退化草地牧草长势喜人。经去年7月底测试,人工草地植被覆盖度已由原来的15%至20%,提高到90%以上,鲜草产量达到每亩2200公斤,青干草产量每亩733公斤,超过任务目标1倍以上;改良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以上,鲜草产量达每亩870公斤,青干草产量每亩290公斤,也超过任务目标1倍以上。  


  2005921日 人民日报 第五版

  920日,人类迄今在可可西里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穿越路径最远的大规模科考活动启动——— 

向 可 可 西 里 进 发

  雨后的拉萨城,朝霞灿烂。920930分,11辆越野车、4辆牵引车、两辆油罐车组成的车队由东向西驶过布达拉宫广场,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启程。 

  弥补科考缺憾:虽有几代科学家踏上过这块土地,但至今尚没有一支科考队成功横穿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它以可可西里山为主体,涵盖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的高海拔中低山、丘陵和湖盆平原区。这里平均海拔5300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提到可可西里,大家可能立刻会想到藏羚羊,事实上这里还是科学研究的‘巨大实验室’。 ”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介绍说,自从100多年前在此首开现代科学考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有几代科学家踏上这块土地开展各种各样的研究,取得过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至今没有一支科学考察队能够成功横穿这个“禁区”。 

  “现在是弥补缺憾的时候了。”科考队副队长陈骏池说,科考队以中科院13名科学家为主体,在20位来自12个学科和领域的院士的指导下,对可可西里展开全方位的科学考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可可西里地区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穿越路径最远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 

  据介绍,科考队分为大陆湖泊、冰川冻土、火山地震、矿产资源等多个专题领域的考察组。科考队从西藏拉萨出发,将途经纳木错、双湖、可可西里湖、茫崖等地,最后抵达格尔木。这一路线将穿越多种气候带,可见多种地貌类型,综合科学考察价值较高。考察活动将连续进行3年,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或秋冬季进行为期40多天的考察。 

  试揭几大谜团:青藏高原在隆升还是下降?有无石油矿藏?珍稀动物现状如何? 

  “青藏高原是在继续隆升,还是已经开始下降?”目前科学界仍然存在争论。据悉,此次科考队中唯一的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孔屏,将运用核物理的手段,通过分析取样岩石中宇宙成因核素的多少,力图破解这一难题。 

  可可西里到底有没有石油和金、铜等矿藏,成为本次科考的又一“焦点”。丁林介绍,根据以往的考察结论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可可西里可能蕴藏着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但是仅凭一次科考活动还不太可能探明一个大型油田,还需要长时间的分析评估。不过,他表示,“除非国家急需,否则就算探明也不会开采这些矿藏。对可可西里的保护绝对重于开发。” 

  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的骄傲”,这一珍稀物种到底是壮大了还是濒临灭绝?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表示,目前盗猎现象比起几年前已有了明显好转,但在没有实地调查之前不便作出猜测和假设。除了藏羚羊,苏建平认为还要关注野牦牛、藏野驴、棕熊等其他栖息在可可西里的珍稀野生动物。他说,可可西里生态系统很脆弱,人类破坏一个动物种群,将会威胁整个地区的生物链条。 

  面对艰险挑战:交通问题、天气剧变、高原反应、通讯保障?? 

  在可可西里进行科考,队员们将面临三大艰险挑战:一是交通问题。可可西里核心地区没有真正的路可走,车辆要穿过河流、湖泊、山脉、戈壁等复杂地域,30来吨重的油罐车很容易陷在泥里;二是天气剧变。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经常使气温骤降40多摄氏度。天气的不确定性对科考队威胁很大;三是高原反应,40多天的科考行程中,队员们随时可能生病,而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往往发病快,危险大。

  “500公斤大米,200公斤挂面,50吨柴油,500卷卫生纸??”清点着一路的辎重,队员刘建、刘康明告诉记者,这次科考,组织者仔细考虑到每个细节,力争万无一失。针对陷车、坏车,科考队准备了大量的编织袋和垫木,并携带了修车工具;针对暴风雪袭击,准备了高质量的帐篷、防寒服等装备;针对高原疾病,有从西藏军区总医院聘请的治疗高原病的医生随队,还准备了必备药品、高压氧舱和备用车辆等。

  最让科考队副队长陈晓夏开心的,是此次科考优良的通信保障系统。由中国联通耗资2000万元提供的应急通讯车和CDMA转播车随队出发,辅以3套卫星地面站、两套海事卫星陆地站、若干卫星空间转发器,“通信保障堪称‘豪华’”。

  “铱星电话在青藏高原属于半覆盖状态,海事卫星电话不仅打不起,在不开阔的山区也不好用。”提起过去,丁林有些无奈,“过去发现化石、矿样,科考队员往往要把东西带回去给专家鉴定,等到第二年才能决定是否深入考察。现在好了,实时把照片发回去,马上就有反馈”,丁林充满信心地表示,“今年的科考肯定效率高!”

  (综合本报记者杨健及新华社记者报道)

 


  西北高原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西北高原所始终以立足青藏高原、发展高原生物学事业为总体目标。研究所定位于高原生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高值生态农牧业学科领域,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满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同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历史沿革 

  1961年4月1日 成立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1961年11月21日 改名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1日 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1年1月1日 隶属青海省,更名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79年7月19日 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策划 | 陈世龙
  编辑 | 王文娟
整理 | 姜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