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材资源数据库
大籽蒿

学名:大籽蒿

拉丁名: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

别名:大白蒿、白蒿、臭蒿子

药材名:白蒿

药用部位:以花蕾入药

功能与主治
功能消炎止痛,清热止血。主治痈肿疔毒:花蕾3-5钱,水煎服。黄水疮,皮肤湿疹,宫颈糜烂:花蕾适量水煎洗患处。
形态特征
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单一,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直立,高50-150cm,细,有时略粗,稀下部稍木质化,基部直径可达2cm,纵棱明显,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长4-8(-13)cm,宽3-6(-15)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稀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规则的羽状全裂或深裂,基部侧裂片常有第三次分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mm,宽1-1.5(-2)mm,有时小裂片边缘有缺齿,先端钝或渐尖,叶柄长(1-)2-4cm,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及苞片叶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6mm,具短梗,稀近无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近等长,外层、中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长椭圆形,膜质;花序托凸起,半球形,有白色托毛;雌花2(-3)层,20-3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叉开,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
分布
广布于温带或亚热带高山地区。我国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至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省区有分布,山东、江苏等省有栽培;东北、华北、西北省区分布在海拔500-2 200m地区,西南省区最高分布到海拔4 200 m地区,多生于路旁、荒地、河漫滩、草原、森林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局部地区成片生长,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朝鲜(北部)、日本(北部)、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及苏联(中亚、西伯利亚及欧洲部分)等都有,最高分布到海拔4 5010m地区。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在我国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朝鲜、日本、蒙古、苏联也有。
植物图片

 

附注
大籽蒿嫩枝及花序较多,牧民打贮的野干草,牲畜从中挑食其花序及枝叶。大籽蒿主要用来调制干草,作牲畜冬季贮备饲料。大籽蒿含挥发油,并含内醋类及薁类物质。民间入药,有消炎、清热、止血之效;高原地区用于治疗太阳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灼伤。 {引述自中国藏药资源特色物种图鉴:第四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P136} {青海植物名录.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P286} {藏药志.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P33} {青海黄南药用植物.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21.P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