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4-01-11
张堰铭 研究员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科:生态学

电话:0971-6143610

邮箱:zhangym@nwipb.cas.cn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9号

邮编:810008

简历介绍

    张堰铭,男,博士,研究员。1986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获动物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兽类学报》副主编。

    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青藏高原小哺乳动物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及危害管理等研究。先后建立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种群动态数值模型,证明其种群增长具有密度制约性和非密度制约性。发现高原鼠兔生活史特征依环境而存在显著的变异,繁殖强度与植物物候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海拔、植被生产力和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体重的地理变异符合贝克曼定律;该动物婚配制度具有多样性,个体交配存在非随机性,种群迁移模式为偏雄性,家群内聚性导致种群亚结构的分化。阐明丹宁酸、单贴及薄荷类植物次生化合物对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植被抵御高原鼢鼠地下啃食主要采取化学防卫策略,抵御地上哺乳动物啃食主要采取物理防卫策略,证明植物的防卫具有多样性;天敌对青藏高原小哺乳动物种群增长存在显著负效应,鼠类对雀形目鸟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首次证明低氧可显著提高高原鼢鼠EPO在大脑和肾脏等组织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母体对子代产生迟滞性生活史效应,使幼体产生极高的低氧耐受性;雄性不育剂对种群繁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雌性和双性不育剂,同时,雄性不育剂对种群增长还存在明显的持续性效应。雄性不育剂可显著提高不育个体的领域性和攻击水平。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青海省重大科技招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与美国、英国、以色列、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科学家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参加专著编写3部。作为主要贡献者,获青海省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二等奖,获2009年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生态学
职务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1989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特殊贡献奖。
代表论文
 
承担项目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