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在世界“第三极” 聆听可可西里“命运交响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程昱、林伟):你听过可可西里的声音吗?它是世界“第三极”上空呼啸的风声,是冰雪消融的声音,也曾是盗猎者的枪声,而如今它是藏羚羊欢快的咩咩叫声、是野牦牛奔跑的脚步声、是康巴汉子质朴的歌声。8月29日,可可西里将开通卫星互联网,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来自可可西里的声音。
位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却给高原的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指出, 藏羚羊耐严寒、抗缺氧, 对研究高原条件下的生物进化以及维护高原地区生态平衡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动物在高海拔的环境下,初级生产力又比较低,(藏羚羊)能够生存下来。冬季一般都要几个月,尤其可可西里的话,夏季时间更短,(它们)对食物的利用特征,还有对高寒气候的适应,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保护可可西里其中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寻找适应极端寒冷环境的基因。”
长期在可可西里拍摄藏羚羊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顾莹介绍说,藏羚羊有长途跋涉迁徙、集中产仔的习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在它快要生的时候,它就会转圈,你就会看到小羊慢慢的落地,一开始小羊站不起来,它要吃母亲的初乳,然后母亲也会鼓励它,你会看到小羊很多次努力,从站起来到站不起来,慢慢的就走了,那种感觉很感人”。
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皮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被大量偷猎,其中,藏羚羊数量从20余万只一度锐减到不足2万只。洁白的可可西里沾满了血迹,清澈的湖水边布满了藏羚羊的尸骨,好在可可西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守护者。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的阿夏达瓦卓玛表示,目前保护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藏羚羊保护体系,“(我们保护区)设了五个保护站,位于昆仑山口的不冻泉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保护站,沱沱河保护站,以及位于腹地的卓乃湖保护站。其中,索南达杰保护站就是以环保卫士索南达杰而命名的保护站。卓乃湖保护站是在可可西里的季节性临时的保护站,每年五月中旬到八月中间,藏羚羊要进行迁徙和回迁工作,所以要进行现场的保护。”
每年5、6月,大批的藏羚羊从四面八方来到可可西里的卓乃湖畔产仔,目前小藏羚羊的存活率仅为30%左右。位于海拔4479米的索南达杰保护站拥有一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每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都要为被救助的小藏羚羊喂奶,并且帮助它们逐步适应自然并最终将其放归。
自2006年后,可可西里再没有响起过盗猎的枪声,藏羚羊种群得到了拯救和恢复。据监测统计,可可西里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达到6万多只。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不冻泉派出所所长詹江龙说,他在可可西里工作的二十年间,藏羚羊从“很难看到”逐步变成“天天看到”,“盗猎很严重的时候,在路边很难看到藏羚羊,现在每天都能看到藏羚羊。特别是在卓乃湖那几年,每天睁开眼睛,把帐篷拉开一条缝,周围全是藏羚羊,那感觉特别不一样,看了以后非常的亲切,像见到自己的家人的那种感觉。”
在日前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表示,随着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将走向新的阶段。8月29日,可可西里还将开通卫星互联网,在中国四大无人区中,率先实现互联网通信零的突破,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来自可可西里的声音。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