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海日报】青海“四新”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加速崛起

发布时间:2018-08-23 

  青海新闻网讯 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次签约年产14GWh动力电池生产项目。与此同时,2016年签约的年产10GWh动力电池生产项目一期6GWh已在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投产下线。

  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在带来巨额投资的同时,也把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引进来了,同时还带动锂电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锂电池相关产业,引发一系列的质量变革。“这些,只是开发区依托青海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集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西宁市委常委、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许国成表示。

   锂电产业厚积薄发 

  全球已探明锂资源储量为3400万吨,青海盐湖的锂资源占全球锂储量的60%以上。此外,因青海含氧量较低、气候干燥等特殊气候条件,还可大幅降低锂电池的工业生产成本和设备投资。据测算,1GWh电池可节省空调和除湿设备投资约3000万元。也正因如此,青海产电池的优良率比内地高出2%。

  依托青海得天独厚的盐湖锂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早在多年前,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就着重引进锂电产业项目,与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该公司依托北京大学化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储能电池组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服务。

  2010年北大先行在南川工业园区设立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万吨级磷酸铁锂产业化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泰丰先行碳酸锂产量达8000吨,扩建的10000吨碳酸锂生产项目预计今年8月份投产,预计年底碳酸锂产能可以达到2万吨。三期年产3.5万吨正极材料项目完成规划,建成投产后,该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素等正极材料生产企业。

  随着北大先行的入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在南川工业园区设立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5GWh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生产线。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接洽。2016年6月,双方签署投资协议,在南川工业园区建设年产10GWh动力电池生产项目,并分别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建设碳酸锂生产基地,在海东临空工业园区建设锂电材料基地,形成整个锂电产业链终端企业。

  两年后,南川工业园区动力电池项目一期6GWh投产下线。同时,比亚迪决定在南川工业园区新建14GWh动力电池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南川工业园区青海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年产能可达24GWh,超过深圳比亚迪公司的16GWh产能,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动力锂电池工厂。若以比亚迪新一代“唐”插电式混合动力版的电池为20KWh/辆计算,可满足120万台“唐”的电池需求。

  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在为开发区带来巨额投资的同时,也把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引进来了。此次投产的动力电池生产线,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高端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不仅由近百个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AGV(无人搬运车)及MES信息化系统,实现生产线的全面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效率领先行业五年以上,相比传统的10秒线(即10秒钟产出一块动力电池),效率更高,品质更好。同时,还会把涂布、配料、激光焊接等国外技术也引进到开发区。

  随着比亚迪项目的引进,还带动锂电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锂电池相关产业以及比亚迪的供货商相继入驻。譬如,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东川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40000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今年8月投产;青海北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南川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20亿平方米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建设,两条生产线已经到位……“这些配套项目的陆续建成,一个锂电产业集群正在开发区加速成型,推动青海千亿元锂电产业阔步向前。”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国俊表示。

  光伏产业优势凸显 

  2017年第十八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青海省全境连续7天168小时实现清洁能源供电,在全国尚属首次;

  2018年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青海省实现连续9天216小时清洁能源供电,刷新世界纪录。

  青海省拥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1900万公顷,日照时数在2400至3300小时之间。基于丰富的光照资源和荒漠化土地资源,青海省重点规划建设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截至2017年底,青海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3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而这些所依托的,正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光伏制造业基地。作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荒漠化土地资源,早在十多年前,开发区就着手谋划建设太阳能光伏制造基地。2006年,引进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在东川工业园区建设年产12000吨多晶硅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亚洲硅业在经历光伏产业“过山车”般的发展历程后,不断创新技术改进工艺降低成本,走在行业前列。截至目前,公司年产电子级多晶硅15000吨,2018年多晶硅年产能将达到20000吨。

  紧随其后,东川工业园区相继引进国家电投太阳能电力公司、深圳拓日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如今的东川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相对完整的硅材料光伏产业链,聚集了逆变器、光伏玻璃、石英坩埚、铝边框、支架等一批配套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年产能约17500吨,另有5800吨正在扩能;单晶硅年产能约5500吨,另外2000吨正在扩能;光伏电池年产能约500兆瓦,光伏组件年产能约815兆瓦,光伏逆变器年产能约500兆瓦,光伏组件铝边框年产能约450万套,光伏支架年产能约2万吨……

  “经过多年发展,一些龙头企业也从单一的光伏产品制造或光伏电站建设,发展成为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光伏行业企业。同时,园区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已形成以硅为主、多元发展、集中布局的产业格局。”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宇明表示。

  生物产业异军突起 

  既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又要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之路。两者如何兼顾?

  在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特色浆果集群的异军突起,正生动演绎着向绿色要效益的新业态、新模式,引领青海荒漠化治理与绿色经济发展步入“蜜月期”。

  在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生长着一种被誉为“荒漠卫士”的灌木——白刺。成熟的白刺果晶莹剔透,形似一串串红玛瑙,这种被称为“高原红珍珠”的浆果,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牧民用来喂食牲口。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吃下白刺果的母牛产仔率明显增加。正是这一奇怪的现象,为小小的白刺果打开了产业化发展的大门。

  经过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多年研究,弄清了白刺果的成分及含量,建立了白刺果多糖提取、制备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专利壁垒,其中白刺多糖提取及植物花色苷提纯技术为国内首创,并已成功研发出具有独特功效的产品。

  2014年,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扶持下,青海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建设白刺果精深加工基地,现在已经建成投产,其“青藏1号”、“潽兰纯”等白刺果产品已通过全球质检机构SGS严苛检验,各项检测均符合标准,新产品“白刺多糖保鲜虫草”、“高原丽容化妆品”等正在完成审批。一粒粒不起眼的白刺果在这里,通过加工提纯“华丽转身”,实现利用价值的千倍跃升。

  在青海东部地区,分布着沙棘天然林和人工林160000公顷,其中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就有10666公顷人工沙棘林。在高海拔的极端生长环境下,沙棘有着无污染、耐寒、抗旱、耐缺氧、活性物质富含量高等特点,蕴含着巨大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也吸引了一家从事健康食品深度开发的香港钜荣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的目光。在经过对比国内不同海拔地区沙棘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后,钜荣国际发现青海沙棘中富含的维生素C、总酸、总黄酮含量最高。

  2011年,钜荣国际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设立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沙棘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现伊纳维康已拥有沙棘基地10万亩,通过美国、日本及欧盟有机认证的基地0.13多万公顷(2万多亩),成功开发5个系列26种产品,形成年处理沙棘1万吨的生产能力。被加工成沙棘饮料、果粉、干果、胶囊,销往美国、韩国、欧盟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某全球知名的保健食品和日用品企业,其原料供应商就有伊纳维康。在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伊纳维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还使青海东部地区六个县2000多户村民受益。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还通过引进康美药业、国药控股、国肽生物、佐力药业、大唐制药、修正药业等行业知名企业,以投资新建、整合重组或控股参股园区企业等多元投资方式,推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目前,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内,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1家,占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0%,形成年处理沙棘5万吨、枸杞8万吨、菊粉5万吨、青稞3万吨、虫草菌粉250吨的生产能力;中藏药生产企业27家,占青海省医药生产企业总数的78%,拥有中藏药品种435个,占全省比重的62%。围绕主导产业,园区建设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3个,拥有国家及地方联合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藏医药传承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央宗、康普院士企业工作站等平台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园区青海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和中藏药产业集群已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创新产业集群试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日益受到国家重视的今天,园区以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正开创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进良表示。

   传统产业终端延伸 

  为充分发挥青海省的水电资源优势,构建水电、铝、铝深加工的产业链,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按照发展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特色化工的产业定位,在当初铝市场需求增长的拉动下,先后引进黄河鑫业、鑫恒铝业等电解铝企业,铝产业规模从1997年建成的青海百河铝业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发展到现在的150万吨,成为青海省传统优势产业。

  然而,随着国内行业产能过剩、铝价下跌、省内电价优势逐步丧失等不利因素纷至沓来,园区电解铝产业发展一度受困。为延伸铝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甘河工业园区先后引进鲁丰新材45万吨铝板材、力同铝业20万吨铝板材等6家铝压延加工企业,并实现上游电解铝企业生产出来的铝水直接供给下游铝加工企业。

  铝水直供省去电解铝企业将铝水熔铸成铝锭这道工序,每吨可节约90度电,减少熔铸所造成的消耗和损失千分之五左右,再加上生产线运行维护、人员费用等,折合资金为200元。同时,铝加工企业省去铝锭二次重熔工序,可节约260度电,加上物流、二次重熔造成的消耗和损失等,折合资金300元。

  目前,甘河工业园区下游铝加工产能总量达到110万吨,铝及铝加工产品种类有铸造铝棒、铝板锭、型材等,为电解铝的就地转换消化和铝产业延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为依托,园区引导企业在已有铝材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国内市场紧缺的轻型铝板材、超薄带材和箔材,大力发展为汽车产业配套的轻量化铝合金部件,推动铝制品由棒材初端产品向型材终端产品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通过引进优势铝加工企业,实施一批延链和补链项目,大力发展特种铝材加工,如航空级铝厚板、汽车车身用铝板带、高压阳极电子箔等,提升园区铝精深加工水平。计划到2020年,园区将实现电解铝年产能155万吨、铝材初级加工110万吨、精深加工40万吨,实现铝产业工业产值350亿元。

  此外,园区通过扶持和引导,帮助铝产业企业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现代仓储物流系统建设着手,打造独具特色的铝产业“互联网+”,把握好新一轮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机遇。

  “我们通过建立面向全国的铝产业物联交易平台,加强对全国铝产品供给、需求、库存等数据的掌握,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铝产业的融合创新,把西宁打造成西北铝产业的交易中心、数据中心,为传统产业持续发展铺平道路。”甘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云洲表示。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