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青海举行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12-20 

  12月19日,青海省举行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新闻发布会(视频形式),参加现场发布会的有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交流和认识,还特别邀请了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连新明研究员两位专家,做线上解答。

  主持人田剑: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省林业和草原局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高度关注和热心支持!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青媒体、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

  参加现场发布会的有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先生。参加线上发布会的有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林草局相关处室负责同志。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交流和认识,今天,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连新明研究员两位专家,将稍后做线上解答。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一年前在昆明成功举行,第二阶段会议本月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15日,习近平主席向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强调未来中国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一大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强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这既是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结点”,也是“新起点”,我省林草系统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系列讲话指示精神,锚定党的二十大既定的目标,推动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稳致远。

  下面,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先生发布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

  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履行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精神及相关国际公约、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省林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决策部署,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统领,发挥职能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多年来,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绿化条例》《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非法捕猎、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实施《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自然保护地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事项全部纳入林(草)长制度体系,构建了林草资源管理新体制。细化落实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明确了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法规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是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的作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到26.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42%,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17%,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完成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目前正在按照国家林草局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设园工作;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从8个方面加快推进创建工作;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科考工作有序推进。构建了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要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全面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网络,有效保护了全省64%的湿地生态系统,42.6%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生态系统,95%的野生动物种类和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96%的野生植物,68.9%的自然遗迹和69.8%的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多样性不断丰富。

  三是建立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建立以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种质资源库、国有林场等为依托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保育野生动物108种,1200余头(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97头(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210头(只)。西宁市园林植物园,收集展示各类植物97科279属8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是西北植物种质资源重要保存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唯一集中展示高原特有植物的专类植物园,现已开展国家植物园筹建前期工作。建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4个,近十年来,先后救护伤病、受困和执法罚没鸟类等野生动物50种1000余只。建立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5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3处,收集保存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小叶杨、紫丁香等一批优良乡土树种,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1235份。设立国家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18处,省级繁育中心5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300份。加大种质扩繁、推广应用,丁香、云杉人工驯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得到加强,实现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有效互补。

  四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和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等专项规划,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林草湿生态系统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重大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藏羚由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近3000只,雪豹增加到12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64种增加到232种,青海湖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稳步提升,有效改善了物种栖息地生态环境。

  五是构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重要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和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逐步摸清林草资源本底状况。创新开展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实现了以国土“三调”数据为统一底版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资源全覆盖监测。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调查监测制度,持续开展雪豹、华福花等珍稀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开展三江源和祁连山(青海区域)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组建国家创新联盟2个,专家科技服务团16个,全国林草乡土专家34人,林草科技特派员120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林草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建立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6个,为强化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林草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逐步完善,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六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积极构建林草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治理体系,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行“双线”目标责任。严格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查,重点造林绿化使用的种苗复检率达到90%以上,松木及其制品复检率达到95%以上。以全省28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18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为基础,将重要生态区域、风险区域,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网格监测,加大对林草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死亡动态的监测力度,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组织开展林草外来有害生物普查、林草有害生物本底调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成功处置灰斑古毒蛾、高山天幕毛虫灾害、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林草鼠兔害、天然林食叶害虫、荒漠灌木林及经济林有害生物为重点,全面开展灾害治理,年均防治林业有害生物300余万亩,草原有害生物1亿多亩,2022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降至0.01‰。截至目前,全省未发生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不可控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七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公安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规范全省林业涉刑违法案件的查处。联合检察院等部门围绕林业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建立协作机制。同省检察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三江源生态公益司法保护中心”,协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督查、“绿盾”、湿地保护、“清风”、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核查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八是倡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布《关于加强林草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建成全国科普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设立第一批31处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的科普教育体系。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六五环境日”“世界雪豹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草原普法宣传月”等主题日,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普及,努力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

  九是促进合作交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共谋共推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成功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西宁共识,共同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深化与巴基斯坦拉苏汉拉国家公园交流合作,与长江三峡集团、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祁连山国家公园组建签约摄影师、自然文学签约作家队伍,180余幅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重大摄影奖项。《说不尽的祁连山·红色篇》《全国首例!获救雪豹“凌蛰”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生态作家索南才让以祁连山为背景创作的《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很多挑战,持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省林草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青海贡献。

  田剑:

  刚才,冯永盛副局长从“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优化保护空间、建立迁地保护体系、实施重大工程、构建调查监测网络、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倡导公众参与保护、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通报了我省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九大成效和下一步工作目标。

  下面,我们进入发布会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们就相关问题提问。

  青海日报:

  食草野生动物种群过去二十年快速稳定增长,是否可导致草原超载过牧?是否存在过度保护?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民生计改善协同发展?

  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

  谢谢您非常专业的提问。就全球而言,不管是后202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GBF)、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报告、还是自然向好(Nature positive),在全球尺度物种灭绝速率或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恢复有目共睹,野生动物尤其是有蹄类食草动物全群数量迅速稳定的恢复,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数量是20年前3倍左右,可谓是全球典范,为今后10年框架的执行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无疑增加了草地的放牧压力,鉴于三方面研究结果,说明草地的放牧压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一是草地牧草生产量在过去20年是逐渐增加,近几年增长速率趋于放缓和稳定,间接预示草地承载力在允许或合理的范围类之内;二是伴随青藏高原高原变暖变湿,草地的生产力和承载力有所提高;三是政府采取生态补偿以及人口的城镇化,保护地草地的生产功能逐渐向外(东部转移),牲畜数量稳定或下降;四是食肉动物数量增加有效控制食草动物无序增长,形成了食物网复杂、营养级结构比较合理的金字塔构型,发挥了生态系统再野化下行效应,生态系统碳固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但不可否认,局地草地退化还是存在,超载过过牧在某些区域还比较突出,尤其在放牧和野生动物共存的区域,由于家畜是野生动物(换算成统一可比较单位羊单位)是野生动物4-5倍,如果有超载还是以减轻家畜数量为主,因为其贡献比较大,这方面还要我们继续努力。

  关于过度保护问题。过度保护的观点还是存在,至少大部分物种的保护和濒危等级都在下降,野生动物越来越野,是好事。但与100年前相比较,我们说过度保护还为时过早(藏羚百年数量变化的故事)。虽然不可能完全恢复生态系统的历史的真实性,但我们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来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野生动物。通过国家公园和当地社区共同努力,为野生动物与社会发展共同繁荣找到持久的解决方案。

  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民生计改善协同发展?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解决且长期坚持解决的问题。后2020全球生物多样保护框架起草过程中,特别重视尊重土著居民和当地社区的权利、发展问题,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地利用草地资源和保障牧民可持续生计,通过合理利用草地、提升自然修复水平来缓解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双重危机的世界性难题。从维护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生态过程、确保从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视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两个相结合发展新理念,即:国土资源空间优化与解决人地矛盾相结合(譬如合理布局栽培草地、放牧草地、自然保护地,宜保则保、宜牧则牧、宜草则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相结合的繁荣发展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大学赵新全、马玉寿组织联合科研团队,扎根三江源,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该项目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建立了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库,创建了“治理-种草-养畜-销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的有效结合。该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增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开拓了“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新型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

  新华网:

  从冯局长的报告中,我们获知青海省藏羚和普氏原羚的数量都出现了增长,雪豹的数量也有了结论,那么除了数量,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还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我们平时关注的主要是物种多样性。

  近年来,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除了单一物种种群数量的增长,还表现单一物种分布面积的增长以及物种种数的增加。

  以雪豹为例,我省六州两市均记录到雪豹的活动影像,使得青海省成为名副其实的“雪豹之省”;同时,雪豹距离西宁、格尔木、玉树等城市越来越近,比如西宁周边大通、互助、湟源拍摄到的雪豹距离省会西宁主城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大约50km,格尔木南山口雪豹距离格尔木城区不足30km,前一阵子雪豹到了玉树市区蹲在公园门口承担守门职责。此外还有物种种类的增长和鸟类生活习性的改变。这些年来,各地陆续拍到长耳鸮、大麻yan、发冠卷尾等多种青海新分布记录,多集中在鸟类物种。在西宁湟水湿地公园的斑嘴鸭、绿头鸭、骨顶鸡等鸟类从迁徙变为留鸟,这些都表征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1、青藏高原气候在变暖变湿,生态环境变绿向好;2、监测手段日新月异,红外相机、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3、监测队伍持续增长,各地野生动物爱好者,尤其是鸟类爱好者提供了诸多佐证的影像资料;4、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提高。青海省实施了诸多生态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一优两高”“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示范省”“四个转变”等等,同时,生态环境的人为改善也有目共睹,从政策、意识和行动诸多方面切实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青海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必将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让我们拭目以待。

  田剑: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今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顺利闭幕,为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描绘了新蓝图。新目标,新起点,我们愿同各方紧密协作,共同努力,驰而不息抓好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努力在一体推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遗传多样和景观多样保护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我们也将继续保持与媒体朋友们的联系,及时向社会公布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会后,感兴趣的媒体朋友可以与省林草局相关业务单位作进一步交流。

  在此,向各界朋友对我省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